1月30日,我院党委书记王进撰写的《在产教融合中找准发展方位》一文刊发在《中国教育报》第4版“职教周刊·院校实践”栏目,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高职教育在新时代推进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高职院校尤其是市级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而言,必须坚持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之源和目标所向,在地方产业集群建设和园区、企业发展中,找准并不断夯实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位,着力提升学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贡献率。
推进产教融合,与政府和园区心往一处想
近年来,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速度的加快,安徽沿江城市的产业集聚度快速提升,一些大中型产业建设项目也相继落地,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大幅提升,过去很少见的“技工荒”也日益凸显。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安徽省提出加快建设技工大省,安庆市提出加快建设技工大市,要求职业教育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8040威尼斯以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为抓手,紧紧围绕“地方性、技能型、特色化、高水平”4个核心,按照“立足地方、依靠地方、面向地方、融入地方、彰显地方特色、服务地方发展”的思路,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密切联系,在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上共同发力,在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的同时,也为学院发展赢得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针对过去与本地企业合作“浅”“少”“差”的实际,学院于2013年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共同发起成立了政府主导、特色鲜明的安庆职教联盟,采取“园区搭平台、多校对众企”的专业群协作模式,着力推动校企合作“降本增效”。2016年以来,在安庆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快速壮大,以及江淮新能源、安徽中电等大型企业和富士康安庆4.0智能化无人工厂落户安庆的情况下,学院与国家级安庆开发区、望江县政府、迎江区政府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实习就业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为相关企业和项目顺利投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短短一年多时间,仅江淮新能源一家企业,学院就为其输送了260多位正式员工,其中20余人已经成长为工段长、班组长。
聚焦产业升级,与行业和企业劲往一处使
产业集群建设和转型升级的加快,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地方高职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和全面对接这种要求上的变化,有效建立专业设置随区域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并不断健全完善行业企业尤其是本地大型企业在学校专业建设中的参与机制,真正、切实聚焦产业发展,在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对接上与行业、企业劲往一处使。
2013年以来,安庆职院在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上加大力度,针对区域产业需求和学院发展实际,加快发展现代制造、建筑工程等相关专业,稳步提升商贸物流、电子信息等相关专业,重点扶持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相关专业,着力加强市场营销、物联网技术等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嫁接,招生专业从41个调减到35个,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和契合性显著增强。
学院与安徽环新、安徽华茂、江淮新能源、申州针织等安庆本地大中型企业开展密切合作,通过“厂中校”“校中厂”“工学一体班”“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形式,联合培养本地行业企业急需、适用的技术技能人才。由于这些企业在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和介入,对人才供需对接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近3 年,学院在安庆本地生源比例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毕业生在安庆本地的就业率保持快速上涨态势,学院在产业发展中技术技能人才“蓄水池”的作用正日益凸显,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长久以来本地人才“孔雀东南飞”的困局。
做强社会服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共生共赢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必须以社会服务作为纽带,并在服务区域或行业发展中彰显院校存在的价值。没有良好的社会服务作为支撑,高职院校的办学可能就会失去方向,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社会服务的重要性不能仅仅停留在办学宗旨的文本表述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学校的发展规划设计之中,而应该成为内涵建设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
作为市属高职院校,安庆职院一直将服务安庆经济社会发展摆在学校办学非常重要的位置,在2013年就出台了鼓励支持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实施意见,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上予以规范、引导和激励。学院整合成教部、实验实训中心、技能鉴定所等校内资源,将安庆职教联盟内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员工综合素质提升项目,纳入校企合作社会服务项目,形成校企深度合作、资源全面共享、开放的技术培训平台,近3年每年面向安庆各类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培训两万人次以上。
学院还发挥技术和信息优势,深入参与太湖、岳西、潜山等国家级贫困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在产业扶贫、村庄规划、农技培训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针对安庆中小微企业多的实际情况,学院有关系部和职能部门联合安庆市、迎江区科技局,加强与重点企业的对接和联系,推动专业教师深度参与企业设备改造和技术升级,为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