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文化 守护精神家园 ——园林园艺系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发布者:唐玲发布时间:2019-07-08浏览次数:65

优秀传统文化经过世代的传承,蕴含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品格和灵魂,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是现代文明繁荣昌盛的精髓所在。为深入探析非遗文化——“太湖曲子戏”鲜明的文化特征和丰富的社会价值,激发威尼斯官网师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意识,将文化育人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以社会实践推动教育教学的纵深发展,园林园艺系组织成立“安职院非遗文化下乡服务小分队”,开展了“非遗文化发展视域下太湖曲子戏的调查研究”。

7月3日下午,调研团队来到非遗文化“太湖县曲子戏”的发源地——松泉村,向当地村民初步了解了曲子戏的有关知识。7月4 日上午,调研团队来到百里镇松泉村村民委员会,王政权副书记亲切地接待了我们。在王书记的引荐下,我们与松泉村村两委、百里镇文化站负责人、太湖县曲子戏剧团成员就太湖曲子戏的渊源、曲子戏传承现状、曲子戏的发展瓶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座谈交流。7月5日上午,调研团队走访了太湖县文化馆,该馆工作人员详细地给我们介绍了曲子戏的相关保护政策。

“太湖曲子戏”是流传在太湖百里一带的古老剧种,当地俗称“唱曲子”,源于明代移民带来的弋阳腔,具有“喧阗”特征,民间多在喜庆、贺寿、年节时唱曲子。上世纪80年代正式定名为“太湖曲子戏”,2008年12月,太湖曲子戏被安徽省政府批准公布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太湖县曲子戏剧团于2008年组建于百里镇松泉村田家冲,成员多是农民出生,表演风格古朴纯真。

太湖曲子戏的传承人为田书民,他从小耳濡目染曲子戏,1980年正式师从于田和祥先生,学习曲子戏的正宗唱腔,技法纯熟,声腔悠远。田书民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究曲子戏发展的新思路,寻求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他擅长铙、钹、锣、鼓等乐器,唱腔高亢激越,有紧有慢,有高有低,随情而走,举手投足间都恰到好处,形成了田氏独特的表演艺术风格。

为传承好这一民间古老的稀有剧种,田书民老师已经奋斗了三十多年,擅长的曲子很多,如《庆寿》、《同居》、《贺新婚》、《贺新春》、《送子》、《许愿》、《财神送宝》、《报喜》、《降曹》、《过府》、《回乡》、《赏月》、《大度》、《小度》、《长坂救主》等,并尝试把黄梅戏、山间民歌应用到太湖曲子戏中,使太湖曲子戏有了很大创新性的发展。2008年以来,田书民老师带领剧团外出表演十余场,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奖项。

在与太湖县曲子戏剧团、当地文化站负责人的座谈交流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曲子戏”是太湖县的稀有剧种,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抢救后,现已成为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太湖县一张响亮的名片。但是,当今曲子戏的发展处境仍不容乐观,存在着经费不足、后继群体短缺、演出机制不科学、表演行当不全、宣传方式落后等诸多问题,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需要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曲子戏大保护的行动中来,一起传承发扬曲子戏。

最后,希望更多太湖当地的大学生能够加入到“安职院非遗文化下乡服务小分队”中来,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育教学相结合,以文化育人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成长成才,一起探寻太湖曲子戏的科学发展机制,在利用太湖县的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传承发扬曲子戏技艺,将传承发扬优秀民间文化与振兴太湖乡村文化事业相结合,达到保护和传承该项稀有剧种的目的,为太湖曲子戏传承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一份力量。


(文/图 左方霞 审核/毕璋友)